• 方壶

  • 大鼎

  • 圆壶


  马氏中山篆是马氏父子对中山国出土文字凡30余年研究创补的一套5000余书法用字。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发掘,一批埋藏地下2280余年的文字重见天日,这些文字让考古工作者似曾相识:其字体结构中有许多熟识文字的部件,却与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之后的小篆大异其趣,特别是大鼎、方壶、圆壶(中山三器)上的铭文,形体修长,刚劲飘逸,极富美感。

  1984年,这种曾经在考古界轰动一时的文字经古文字学专家破译早已尘埃落定,有如诸多已成定论的考古成果,被束之高阁,供人瞻仰。此时,早年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氏)的文化老人马可仲先生与之不期而遇,他和就职陕西师范大学的长子马歌东发现了这种文字古为今用的价值,遂倾心研究,摹之习之,试图用三器铭文体创作书法作品。

  遗憾的是,包括三器在内的全部出土文字虽有2400之多,其不重复者却仅为505个,远不足为书法所用。于是,父子二人对铭文中查找不到的字,缺一补一,即用即造,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极其匮乏的文献资料中引经据典。

  如此,虽举步维艰,竟也初见成效:老人的一幅刘禹锡《陋室铭》很快获奖北京铁道部书画展,儿子亮相陕西师范大学书画展的作品随即被校图书馆收藏。一经面世便获好评,零落千年,魅力依旧,他们决心创补出一部系统的基础文本——《马氏中山篆书谱》。

  他们以505字的偏旁部首及笔划结构为基础,以六书为原则,参考甲骨文、金文、小篆,不断探索。

  1987年马可仲先生留下马氏中山篆体《千字文》四条幅辞世,1991年马歌东自日本国立井大学执教归国子承父志,不懈钻研,五易其稿,并远赴中山遗址考察。

  2008年《马氏中山篆作品集》出版。

  2012年《马氏中山篆书谱》出版。

  2016年《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出版。

  至此,马氏中山篆5000余书法用字正式结项,同时在字体特征上也创出了自己的风格:马氏中山篆保留了三器铭文飘逸修长的基本特点,避免了拓片锋芒毕露的刀笔体缺陷,赋其以古朴凝重,斑驳陆离之墨趣。

  马氏中山篆自问世以来被数十家媒体报导。其中:

  2010年,經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舉薦,一幅馬氏中山篆大中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參展上海世界博覽會,首次亮相國際大舞台。

  2011年,《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書畫藝術網》發表了《馬氏中山篆——一種新書體的前世今生》。

  2012年,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北京航空航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金石新韵——马歌东马氏中山篆书法作品展》,中国文化部前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氏出席并致辞,《新华文摘》同期披露、介绍。

  2018年,中央电视台CCTV 9大型纪录片《中山国・6 流韵》播出了马氏中山篆参展上海世界博览会现场视频和对马歌东的家庭专访。

  以上种种殊荣,是对马氏父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褒奖,也是对马氏中山篆最高级别的认可与弘扬。

芳草子 20205



一项出土文字起死回生的文化工程,一种32年矢志不渝的父子传承

马/氏/中/山/篆/创/始/人

马可仲先生生平简介

  马可仲(1914—1987) 名培权,字可仲,以字行,号瘦鹤。回族。河南民权人。画家。西安铁路局退休,老协书画研究会顾问。书画作品多次获全国铁路系统奖。
  16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后,相继就学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樑)、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在校期间举办个人画展两次,并获上海美专旅行画展第一奖。
  在此仅展示其平生所作之部分画作【附录01】
  马氏中山篆奠基作品五幅附录02】
  其书作《哭晁卿衡》入选日本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编《中国陕西省书道展作品集》【附录03】
  作为马氏中山篆奠基人,其事迹始末,详见于芳草子马氏中山篆系列三书后记,此不赘述。其遗作马氏中山篆《陋室铭》条幅及《千字文》四条幅,已收入《马氏中山篆作品集》。

马/氏/中/山/篆/主/创/人

马歌东简介

  马歌东,1944年生,名德懋,字歌东,以字行。回族。河南开封人。1956年西安市粮道巷小学毕业,1959年西安市三十中学初中毕业,1962年西安铁中(今铁一中)高中毕业,1967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授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 1987-1991年受聘并经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国立福井大学任教四年。(【附录01】《读卖新闻》采访报道)其间先后兼职于日本金泽大学、北陆大学。
研究方向:
  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二、日本汉文学研究
  三、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文字书法价值及应用研究
著有:
  《中国古典文学 》(合著)【附录02】
  《日本汉诗三百首》【附录03】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唐宋部分注释商榷20则》【附录04】
  《白居易寓言诗初探》【附录05】
  《白居易百道判中的婚姻观》【附录06】
  《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附录07】
  《日本白居易研究论文选》【附录08】
  《日本诗话二十种》(上下册)【附录09】
  《马氏中山篆作品集》(合著)
  《马氏中山篆书谱》
       《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
        马氏中山篆作品【附录10】




马/氏/中/山/篆/主/创/助/手
张芳简介

  张芳,又名芳草子,1946年生,河北省景县人。1989-1991年留学于日本国立福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退休。
著有:
  散文集《此情可待成追忆》【附录01】
  《芳草子行书》【附录02】
  译文《阿倍仲麻吕与唐代诗人》【附录03】
  合著《马氏中山篆作品集》
  行书《李白•菩萨蛮》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师生书画集——艺苑存珍》,诗作《夜宿南五台》《喔,老屋!》收入日本《长安诗家作品选注》。

马佛樵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马氏中山篆创始人马可仲先生之父
  主创人马歌东之祖父
  在千年科举制度终于废止八股文而以策论经义取士的最后的考试中中举并以组诗作考场真实记录之见证人

  马振波(1885—1965),字佛樵,一字佛桥,以字行。回族。河南民权人。诗人,开封市文化名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顺天乡试中举。1906年分陕试用知县;辛亥革命后,1915年任肤施县(今延安)知事,1920年任陇县知事,1922年任岐山县县长,于卷阿山下创建工业学校,1932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1937年安徽沦陷,辞职归隐故里。1954年膺河南省人民政府之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去世,享年81岁。
  马佛樵先生著有诗集《菊农诗草》、《二知斋诗集》【附录01】、《大梁史诗百咏》【附录02】。《菊农诗草》燬于战火。1941年创修《马氏家谱》【附录03】
  1962年,先生中举甲子一周,河南省文史馆同仁唱和其《重赋鹿鸣宴》诗以贺,集为《鹿鸣唱和集》水印成册,为一时之盛事。
  《二知斋诗集》原稿十三卷诗千首。应日本诗人前川幸雄教授恳请,先生子可仲从中选出190首为《二知斋诗集摘录》,作序并手书全稿,女培琬(西安外国语学院讲师)作跋,交由前川先生携稿归国出版。【附录04】日本《福井新闻》曾两度对《二知斋诗集摘录》介绍报道。【附录05】
  培琬与其夫宫崎幸雄(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教授)晚岁于横滨市家中抱病合力完成日译加注本《二知斋诗集摘录》。【附录06】
  先生诗作曾被收入《民权文史资料》(第二集)【附录07】、《延安吟》【附录08】、《西安的诗人们》【附录09】、《民权历代名人诗选》【附录10】,并有专评《诗如其人——马振波诗歌简介》【附录11】
  1996年10月17日《汴梁晚报》刊载《花井街三十七号 文化名人马佛樵旧居》一文。【附录12】
  1998年12月《民权文史资料》第五辑《伯党集回族马氏近现代人物》一文载有马佛樵传略。【附录13】
  今“博雅人物网”上《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介绍》、《河南省商丘市名人介绍•河南省商丘市历史人物列表》、《民权县名人录》等网文,均载有马佛樵评传。细校之,知其乃同一篇文章之转载,而撰者何人?最初载于何处?则不可知。其文有地方志特色,而记事又最为详赡,颇资参考。又,《古都开封》第三十九卷中之《马佛桥传》,文字亦完全相同。【附录14】
  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进占北京,顺天贡院被燬,科举中止二年,至壬寅(1902)秋,顺天乡试移在开封河南贡院一倂补行,各省应试士子逾万。在这次终于废止八股文而以策论、经义取士的科举考试中,先生中举。先生《追述光绪顺天乡试场中见闻》组诗十三首及各首后的自注文,【附录15】详细记述了从入场前到发榜后的全过程,至若考场独特的布局设施、士子有趣的场屋生活,以及突发的士子闹考事件等等,无不绘声绘影,读之如临其境。
  先生作于1960年的遗稿《举子闹考记》,选录了组诗中与“闹考”有关的前三首(字句略有改动),并作了更为详细的回忆,《开封方志》于1987年第一期刊出。【附录16】
  该组诗作为中国科举考试最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和真实记录,近年来引起学界关注。前川幸雄于日本《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报》发表论文《追述光绪顺天乡试场中见闻——中国最后的科举考试的诗》【附录17】,杨庆化论文《顺天乡试及马佛樵纪事诗新探》1995年发表于《汴京论苑》(第2期),仅此文中涉及的他人有关该组诗的研究文章就有8篇之多。【附录18】
  近日,开封亲友转发来一篇网文:《听老餠(一位热心研究开封历史文化的退休教师)讲开封故事——顺天乡试开封贡院“闹考“事件》,文中对贡院的介绍及考试号舍的照片,有助于理解组诗中所描写的考场故事。【附录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