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中山篆书谱】后记二


多余的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守慎正名。这是沉潜于中山铭文研究近30年的马氏父子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可以毫不过分地说,谨慎、较真,是马氏父子性格中的共性。马氏家族将“中山三器”上的铭文书体(不重复者414字)命名为“中山篆”,将父子二人依据中山王墓全部出土文字(含三器、兆域图、杂器不重复者505字)扩展而成的5000余书法用字命名为“马氏中山篆”,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审慎抉择。

  马氏父子首先根据小篆亦称“秦篆”的先例,于1985年将三器铭文命名为“中山篆”,并使用于自己的早期作品。对此,原中山国遗址文物陈列馆馆长章永义(剑)先生在博文中有如下评介:

  中山三器的文字是介乎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的过渡文字,在中国书法史上占重要地位,但无论考古界或书法界对此都缺乏足够认识,研究者稀少。……‘中山篆’并不是书法界公认的文字,该称谓只见于陕西师范大学马歌东教授的研究。

  时至今日,对这种文字感兴趣甚至书写者已不鲜见,“中山篆”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称谓,也随之在不经意间为包括专门家在内的大众所接受甚至沿用。可是,马氏家族对章馆长的提法却并不敢贸然领受,因为最先为之命名者究竟姓甚名谁,有待历史进一步考证、定论。

  问题在易于发生异议的后者——“马氏中山篆”。

  随着2009年《马氏中山篆作品集》的出版,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马歌东一幅大中堂的登场亮相,“马氏中山篆”这个让人为之一怔的称谓频频显现媒体,甚至出现在一些颇有影响的重要新闻媒体上。“马氏中山篆”与“中山篆”究竟异同何处,区别“马氏中山篆”与“中山篆”命名的理由及动因,都成了研创者细述的必要。

  如前所述,“马氏中山篆”系指马氏父子依据中山王墓出土文字扩展而成的5000余书法用字。就渊源而言,毋庸置疑,它们来自并包括了原始出土文字——“中山篆”。可就数量而言,它们已经较之“中山篆”有了十倍的扩充。

  4500余被扩充的文字,是作者遵循“中山篆”艺术特色和全部出土文字部件,以“六书”为原则,在《说文解字》《战国古文字典》《殷周金文集录》《古文字类编》《古文字谱》《甲骨文字典》《甲金篆隶大字典》《金文编》《金石大字典》《篆刻大字典》《中国异体字大系·篆书编》《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山王器文字编》《康熙字典》等十余部厚重的工具书中,在复杂的文字发展流变史迹中,多角度爬罗剔抉求证组拼后,对中山文化遗产的再创造。就此而言,“马氏中山篆”已然是“中山篆”的一个衍生群落。此其一也。

  马氏父子认为:三器铭文美则美矣,作为书法用字则难尽如人意。因直接契刻于青铜器,其笔画起止锋芒毕露,且太过流畅纤细,抑制了形体的想象及情绪的宣泄,缺少了斑驳陆离的沧桑意境。故而对其形体风格进行脱胎换骨的大胆变革,是马氏家族将其引入书法殿堂的良苦用心所在。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马氏中山篆”较之“中山篆”拓片,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变化。

  同为楷书,因风格各异产生了所谓颜、柳、欧、赵流派,派生于“中山篆”的“马氏中山篆”,从量变到形变,完成了实质上的内化,冠以自己的姓氏,也是循规蹈矩之举。此其二也。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不将两者加以区别的必要性:

  从1984年起步,到2016年《马氏中山篆字源考辨》出版,6稿结项,历时32载,成就不大,费劲不小,求的就是“严谨”二字,总想将这项纯民间的个体的课题研究,遗憾减到最小最小。

  时下,“中山篆”书作时有所见。2017年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山篆书法篆刻邀请展”可谓集大成:海内外高手云聚,声势浩大,盛况空前。马氏应邀虽因故未能赴会,但始终网络关注这一盛事。

  乍一看,展品风格大体类似,细细领略,则其中超出505个原出土文字范围需要创补的新字,字体结构不尽相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千秋态势;更有置原出土文字于不用,而择小篆者,其邀请展请柬中的“法”字即为典型。凡此种种现象,本为当今篆字创补所常见,不足为奇。只是“马氏中山篆”展品与诸书法大家之杰作相比较,因所择路径不一,故而书体风格、字体结构,特别是择字原则(在原出土文字不足的基础上创补),都有明显差异。

  如此,作者当初将自己依然难免遗憾的创作命名为“马氏中山篆”, 一为规避“以偏概全”,二为“文责自负”。时隔数年,其意义所在,不言自明。

  更有甚者,未破土的中山诸王陵中尚有无中山文字?若有,马氏父子的4500余再造字与它们是否有悖?均未可知。为长远计,不加以区别,一股脑儿地把自己创补的新字统称为“中山篆”,便有冒犯之虞,“鱼目混珠”之嫌。这绝对有违于一个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是故赋再造字以“马氏”专用标签,是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此其三也。

  此外是私家情感问题。由5000余“马氏中山篆”编纂而成的《马氏中山篆书谱》,是马氏父子两代30余年薪火相传五易其稿的心血之作。当其终可面世之际,马老可仲先生早已作古20余年。手泽如故,而墓木已拱。冠名“马氏中山篆”,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其成就的肯定。

  以上“马氏中山篆”命名之原委,成立与否,有待岁月。


2012年  南通 马氏墨庄芳草园

2018年  杭州 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