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昔话启示录

  接触日本昔话在上世纪80年代随先生东渡的那段寄寓时光,那时候先生教书孩子们上学,我则随乡入俗选择了日本妇女式的家庭主妇角色。安逸的生活,难得的闲适,让我有幸沉下心来试着走近日本文化,日本昔话随之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

  非常惊喜于这种不期而遇。因为首先它是儿童读物:简单易懂,幽默亲切,非常的口语化。这对于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世界满眼都是未知的初来乍到者,具有非比寻常的吸引力。毫无疑问,孩子所能接受的一定是最易消化的,以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去接受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应该是一种不错的语言学习途径。

  其二,它具有本土化原始化的纯粹。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带有很浓的中国文化元素,明治维新以后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浸润,呈现多姿多彩态势。但日本昔话则基本属于日本民族自己的土特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这种纯粹,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樱花、和服、富士山文化滋养出的别样人群。

  其三,其作品随处可见,大学的教科书里、市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家中的电视机里,它有如一位热情的主人,不失时机地把一幅幅饱含浓郁乡土风情的古老画卷呈现在来客眼前,让人得以在其中徜徉、探幽、体味,以至心向往之情有独钟,众里寻她千百度。

  当时正在福井大学附属小学就读的次子骁儿对它的兴趣尤为浓厚。如果他放学的时间和《漫画·日本昔话》的电视播放时间发生冲突,则必央我将其录下。孩子的收视状态和我们大人完全不一样,我们成年人看完一个故事往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迫不及待地去涉猎下一个新奇。骁儿则不然,他能不厌其烦地沉醉于一个故事,饶有兴趣地反复收视且每次都状若入定心驰神往。这让我回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一休》在我国热播风靡一时的盛况,它曾磁石般吸引了我们的孩子,让一代小观众们守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我曾认真思考过日本昔话让大人孩子一见钟情的理由,认为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有如天籁:原始如玉璞,率真如处子,圣洁如幽兰 ,一尘不染,清新爽快,好像天使在娓娓述说。

试列几则梗概以飨读者。

青蛙的儿子还是青蛙

  池塘边一对青蛙夫妇看着鲤鱼和鲶鱼的游姿总是自叹不如,不料生了个儿子奇形怪状和自己判若两类,不知所措中做父母的突发奇想:一会儿觉着儿子大概是条小鲤鱼,一会儿觉着儿子大概是条小鲶鱼。待到小蝌蚪长出两条腿后,又觉着它应该是条龙。最有趣的是两口子一旦陷于想入非非便抑制不住兴奋,不断地游到水族伙伴群中去夸口炫耀,引起一片哗然。结果待到儿子长出四条腿不见了尾巴,夫妻俩目瞪口呆。可完成了演变过程的小青蛙根本不理会父母的苦心,“呼”地一下跳进水里越过鲤鱼越过鲶鱼径自畅游去了,转瞬间又跃出水面在岸上欢跳。青蛙夫妇终于看到了自己儿子独到的过人之处,满心欢喜地带着它到伙伴中去又是一番炫耀:“我们的儿子不但比鲤鱼君鲶鱼君游得快,还技高一筹能在岸上跳。它虽然没有成龙却也不错,这里哪是龙待的地方?且不说龙飞黄腾达了,我们老两口岂不老无所依。” 伙伴们面面相觑张口结舌,还没反应过来,青蛙一家子连说带笑朝着一片田田荷叶俶尔远逝。

还是说不准

  一对爷孙在田里播下荞麦种子后老天连续不雨,爷孙俩只好抬水抗旱。不久种子发芽,孙子高兴地说:“这下咱们不会挨饿了。” 爷爷说:“那可说不准。” 后来麦苗绿油油一片长势很好,孙子高兴地说:“这下咱们不会挨饿了。” 爷爷说:“那可说不准。” 再后来麦子抽穗扬花了,孙子高兴地说:“这下咱们不会挨饿了。” 爷爷说:“那可说不准。” 最后荞麦成熟被收割归仓,孙子嚷嚷着想赶快尝一尝荞麦粥,爷爷把做好的粥递给孙子,孙子一边接碗一边嘲笑爷爷这下再不用说什么说不准了,不料爷爷说:“还是说不准。” 孙子伸手接碗哈哈大笑,一走神儿,碗掉到地上,粥撒了一地。

树枝上的说教

  村里一个富家子弟游手好闲吃喝嫖赌花钱如流水,做父亲的一筹莫展,求助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老者手拿木棍将那浪子赶到一棵大树上,还不断地从下边敲打他。浪子为避棍打爬上树梢,脚一滑吊在一根枝干上连呼救命,浪子的父亲也忍不住替儿子求饶。老者不但不予理会,反而大声呵斥浪子把双手张开。魂飞魄散的浪子大哭道:“手一张就没命啦!” 老者说:“知道就好!以后切记,钱,永远是你手里的树枝。” 浪子从此幡然悔悟。

乌龟、兔子和猫头鹰

  一只兔子在原野上疯跑撒欢,它矫捷的身姿飞快的跑速引起路边树下乌龟的不快。乌龟讨厌兔子在自己面前闪来闪去地显摆,嘟嘟囔囔牢骚满腹。这一切被树上的猫头鹰看在眼里。猫头鹰飞到树下劝慰乌龟,乌龟还是愤愤难平。猫头鹰说,既然这样咱不如挫一下兔子君的锐气吧。于是,它们故意大声嘲笑兔子的跑技并不怎么样,激怒兔子和乌龟来一场长跑赛。几个回合下来,全是乌龟夺魁,兔子气得哭红了双眼悻悻而去,猫头鹰则与甲乙两只乌龟诡秘会合弹冠相庆。不料此时神仙老人手拿拐杖从天而降,他清楚地看到了两只乌龟分头守在起止两点上做样子迷惑兔子,于是惩罚它们每人挨上一拐杖。从此,乌龟羞于背壳上被打的裂纹总爱往水里钻,猫头鹰被打得白天盲视躲进林子不敢出来。

一条旧头巾

  一个砍柴的小伙子傍晚下山回家,发现一只落入猎人网罗的小狐狸咕咕哀鸣,小伙子急忙解救了它。几天后小伙子又在原路遇到小狐狸,小狐狸示意他跟自己回到家。病床上的狐狸妈妈起身叩拜向他深深地致谢,并拿出一条旧头巾作为报答。小伙子告别他们重新上路,山风凉飕飕的,他把头巾蒙在头上,不料听懂了树上一对乌鸦的对话受启示捡到一块金子。后来又从一对麻雀的对话中得知财主家小姐病入膏肓,遍寻名医均无良策,而小姐的病因起于财主盖房时不小心把一条小蛇弄上了房顶,小蛇受泥瓦挤压奄奄一息,小姐随之生命垂危。小伙子急忙跑到财主家解救了小蛇和小姐。财主把小姐嫁给了他。

  怎么样,年轻的爸爸妈妈可爱的孩子们,如果能在电视机里看到这样的乡土动漫,是否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被净化的享受?

  日本昔话能让外来者为之倾倒为之着迷,它在本土的人气自不必说。就“每日放送广播电视台”所制作播放的《漫画·日本昔话》而言,它1975年被推出时仅仅是为了填空凑数,不料一经面世竟大受好评,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直播放到1994年的第1471集,成为日本动漫史上最长寿作品之一。时隔7年后,该电视台又从1471集中精选出240集重新整理播放,收视率依然不减当年,可见其人气之盛。所以,以我这外人之见,昔话在日本国民中的普及程度几乎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望其项背,而其中的一些名篇精髓在这个岛国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大多对故事的梗概耳熟能详了然于心。有时甚至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几个扎堆调侃的人群中,如果有谁说出一则故事中的一句台词,立刻会引出接续下句的随声附和,说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实不为过。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早已远离了农耕时代的高度现代化了的上世纪80年代,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存在虽然据说已经远不如昔,但它依然彰显着自己无可匹敌的生命力的顽强,和过去相比大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好友小寺加代子老师当时说,随着“核家族”的普及和妇女的就职趋势,孩子们从爷爷奶奶那里接受这种传统文化的机会变得罕见了,甚至难得在入睡之前享受耳边那种来自长辈嘴里的讲述。可是在我眼里,尽管《铁臂阿童木》《千与千寻》《多啦爱梦》等相当于我们时下的《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类的动漫作品,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昔话绝对是占尽风光。广播、电视、漫画图书等各种宣传媒体如影随形无处不有,时时诱导着孩子们的视听,培育着孩子们的心志,昔话依然充当着日本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角色。

!那世世代代不变的

是母亲唱给孩子的

那古老的

古老的传说。

  正如这支电视连续剧《漫画·日本昔话》主题歌所唱的那样,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日本人在不断开辟甚至不断引进新的儿童读物的同时,始终把昔话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主食代代相传。他们通过其中一则则短小质朴的故事,在自己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植入爱与善的根,灌输做人的道理,启迪生存的智慧。而这种轻松愉快的基础教育,很像母亲最初送进孩子嘴里的食物培育和固化了孩子一辈子的味觉追求,对其情操的陶冶、言行的规范、整体素养的教化,都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作为一个外来者,只要稍加体察就不难发现,日本人生活中所表现的很多特征,都有昔话若隐若现的影子折射。昔话是日本民族历史的记忆、精神的体现、塑造身份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它,是理解日本国民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日本昔话的这种特殊性使我也孩子般地陷入了,我为故事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感动,进而为日本民族对历史的那份敬畏和尊重所折服。日本昔话原本就是日本的民间文学,当然其中也有外国(包括我国)民间故事的影子,它不一定有根有据,有些甚至根本就是当世之人爱憎好恶的主观臆造。相对于我国的孔孟之道礼仪之说它显得实在是微不足道,可它却从未动辄被破旧立新随意摒弃。其实,诸如此类的实例在日本不胜枚举。在我们看来,一些原本并不起眼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东西,也往往会被他们“奉若神明”受到特别的保护和宣扬。凡此种种,实乃民族幸甚,家国幸甚!

  由是想起了几年前韩国的端午节申遗,进而至于针灸申遗。这些事曾经引发了国人极大的不快,甚至众口一词的嘲弄。值得万分庆幸的是,我们在发泄不快嘲弄别人的同时终于意识到了危机,在危机面前终于意识到了责任。清明、端午、中秋从此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中国人终于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节日里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认证。

  当然,昔话在日本历史上虽然从未动辄被焚、被坑、被痛批、被打倒过,却也避不开潮起潮落。但是,明治维新西方文化盛行过后,民间故事这种民族自身传统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认识和复兴,其推手当首属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柳田国男为了专攻民俗学,放弃过专业,脱离过文坛,辞掉过《朝日新闻》社评论员职务。他提出“民俗学是自我认识的学科”,创立学会,主编词典。1910年整理出版的《远野物语》成为日本民俗学的开山之作,1930年又集结全国各地108篇故事为《日本昔话》出版,掀起了日本昔话收集事业的空前活跃,为1975年日本昔话的再一个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乎是同一时期,我们这个民间故事大国的民俗学也风生水起。自五四开始,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就积极投入对民间故事的收集。钟敬文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专攻民俗学,首创国内“民俗学会”,将民俗文化研究引入大学研究领域,负责主编了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此套丛书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各类体裁为一体,全书30卷4500万字,为我们今天民间文学事业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资源。

  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像我们的邻国那样被当作宝贝开发利用。它们至今仍被束之高阁在象牙塔里倍受冷遇。偶尔也有被光顾被翻阅的时候,则多是象牙塔里一些为应对文凭、职称而忙碌的身影。

  目前,我们的家长们依然踌躇于下一代应试教育的整体焦虑中,我们的有识之士在哀叹“信仰缺失下的迷茫”,我们的大学教授在大声疾呼:我们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以本人之浅见,这种社会沉疴的泛滥态势,恰恰是始于我们孩子出世后家长启蒙教育的缺失,源于而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社会大染缸的耳闻目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老实说,每当这些污染让人透不过气满心忧虑的时候,总会特别怀念陪伴我们这一代成长的看不完听不尽的充满善意的民间故事,特别感念给过我最初教益的慈爱的长辈们。尽管那时候没有现代电视动漫的时尚,承载那些故事的仅仅是一本本皱皱巴巴的小人书、连环画,可那都是些带着清晨的露珠、散发着五谷清香、没有经过深加工、没有掺合添加剂的天然给养,至少鲜见奸诈、油滑、狡计,和让人提心吊胆的暴力倾向。国学先贤钟敬文、季羡林、启功等曾呼吁把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而我期待我们当今的孩子在享用快餐文化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太阳山》《马兰花》《三个小和尚》《阿凡提》《牛郎织女》等一些呼之欲出的天籁之音进入他们无邪的耳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日本昔话,一块熠熠生辉的他山之石。

2009年 陕西师大

  时隔八年,乐孙入读名古屋一所小学,他放学回到家常常在楼上大声朗读课文,几乎篇篇能背,让楼下的我重新听到了那久违了的天籁之音 ——  一则则日本昔话。我说:“乐乐,你在楼上扯着嗓子大声背诵,是让爷爷奶奶听的吧?” 乐乐噗嗤笑了,俏皮地说:“对的。”

  真好!

2017年修改、补记于名古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