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后记


 日本汉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繁衍域外的一大分支,在其1300余年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历程,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成就斐然。

  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到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我彳亍独行,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文化孤旅。

  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顺理成章地走上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路,相继发表了《白居易寓言诗初探》、《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初唐诗坛》、《晚唐诗坛》等十余篇论文。后闻说日本学者于唐诗研究颇多新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甚想一睹他们对我国唐诗的品评,于是开始了日本语的自修。

  数年努力的结果,是译文《智慧的技巧的文学——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王昌龄及其交友》的发表。从最初的收获得以鼓励,特别是前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深切感受到国内学界对国外唐诗研究动态的了解需求。

  1987年春幸运地受到日本国立福井大学邀聘并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派遣,来到了日本海边美丽而宁静的小城福井。翌年夏,妻与两个孩子也应邀来日。长男就读于北陆高校,次男就读于福大附属小学,妻则在福大进修。我执教于福大教育学部,讲授中国语和中国文学,其间,还先后兼职于金泽大学、北陆大学。1991年春归国。在这愉快而充实的异国岁月里,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确定了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求索历程。

  初到日本,如鱼得水,继续着翻译和介绍,得挚友泽崎久和教授鼎力相助广泛搜集,从150余篇白居易研究论文中遴选出8篇,并初步作成一部译稿。不料时隔不久,汲古书院二十大卷本《诗集日本汉诗》的相继出版使我乞浆得酒,眼界大开。它实实在在地震撼了我,吸引了我——日本不但现在有一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学术队伍,而且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不能消失的汉诗创作群体和一段辉煌的汉诗兴盛史。这是一片被冷落已久的荒原,它深蕴着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奇迹;这是一笔中日两国共有的文学遗产,却因不同的原因没有得到双方应有的珍视。于是怀着探索的冲动与为之付出的心理准备,开始在日本发表了《日本汉诗的运命》、《梅墩五七言古诗管窥》等有关论文。

  1991年,带着10大箱当时所能觅购到的,与泽崎久和、前川幸雄、水岛直文等朋友馈赠的日本汉文学书籍资料归国了。归国后,鉴于国内日本汉诗几不为人所知,首先精选宜读宜诵的诗篇加以评注,出版了《日本汉诗三百首》。这本诗选可以视为自己对我国古代诗歌流惠东瀛所作的一个反馈。

  此后迄今,依大略计划,一步一垒,又相继在国内发表论文十余篇。可以说,从传统的单纯的古代文学研究转向日本汉诗与我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对我而言,无异于离辙大道而取径山林,何况随着探索的深化,不可避免地触撞到了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日本语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等诸多自己原本并不熟悉的学术领域。十余年来,书断线,卷坠页,其间,虽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寂寞,有过因“十年磨一剑”的不合时宜而招致的窘迫,然循流探源之志始终不敢轻渝。

  现在,终于到了可以将它们汇为一编的时候了。鉴于日本汉诗选本在国内难以觅求,为方便读者,特将经十数年吟味品鉴,爬罗剔抉所得的五百首附印于后以供参考。资质迂顽,学力菲微,谨欲以拙著为载体,以一己之管窥孔见与学界同行相与切磋,互勉共识。谬误之处难免,恳望中日学者及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如能抛砖引玉,则大喜过望。

  这本小书虽微不足道,却是成就于诸多热心于中日友好的志士仁人的盛情相助。值此之际,要深深地感谢我至亲至敬的姑父宫崎幸雄教授和已故姑母马培琬教授,感谢在学问上曾经给过我许多教益的花房英树、布目潮渢、平冈武夫、篠原寿雄、川合康三、松浦友久、宇野直人、渡边晴夫等教授,感谢汲古书院的坂本健彦先生,感谢以其著述给过我启示与参考的猪口笃志、近藤春雄、入矢义高、富士川英郎、松下忠、佐野正巳、入谷仙介等先生,感谢我工作与生活上的良师益友黑坂满辉、前川幸雄、泽崎久和、内田庆市教授以及给了我们全家许多恩惠的福井大学,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在出版过程中付出过辛劳的汪民安编辑、白晔先生、李钊平博士。至于在汇编与出版中倾力的老妻与孩子则免提一谢了。

马歌东 于陕西师范大学自宅

2003103